八月的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山甜水美、茶果飘香、禾苗青葱。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茶业百强县,这片承载着“桃花源里好耕田”愿景的土地,正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引领,通过“丰收桃源”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实现稳健发展。近年来,桃源县全面贯彻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将理论学习与农业农村发展实践深度融合,以更强的政治担当和坚实的步伐推动工程落地见效,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稳进”答卷。
农业提质,以“稳”固基,从“粮田”到“良田”的产能跃升
“稳产能”是农业发展的核心要务。7月4日,枫树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种粮大户许为好望着收割机在田间穿梭,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农技人员扎根田间,推广优质品种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这都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生动实践!今年早稻亩产突破610公斤,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一成果源于桃源县实施的“三一工程”——通过推广株两优35、中早83等高产品种,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即便遭遇极端天气,全县早稻仍实现稳定亩产,为粮食安全筑牢“稳”的根基。
“以前地块零散,大型农机进不来,灌溉要靠人力挑水。现在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智能灌溉系统一开,水直接流到田里,收割机一天能作业100多亩,收入实实在在增加了!”种粮大户罗爱来的感慨,道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稳”效益。截至目前,桃源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4.94万亩,项目推进中严格落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要求,资金专款专用、高效规范,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实现产能稳增、农民稳收。今年,桃源县再启动17.5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预计全年粮食产能稳步增长,为“稳粮安农”再添底气。
沙坪镇芦花社区202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针对56.27万亩强酸性耕地(pH值≤5.5)这一群众关切的问题,农业农村干部“带着问题学、深入一线改”,首创“石灰质+N”综合治理技术模式,通过生石灰+绿肥还田+秸秆还田+有机肥的生态组合措施,每年稳定完成8万余亩治理任务。在漳江、青林、枫树、陬市等4个粮食主产乡镇(街道)建立治理示范区后,土壤pH值从5.17提升至5.47,有机质含量每千克增加0.27克,化肥年减量约1500吨。
这一成果获评“湖南省农耕文化与耕地保护十大优秀案例”,助力桃源县入选农业农村部重点项目“七大优秀县”,成为桃源县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典范。
农村焕颜,以“稳”惠民,从“旧貌”到“新颜”的乡村蝶变
“稳民生”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前喝水要去几里外的山泉挑,现在拧开龙头就是放心水!”巡阳街道教仁村村民伍先生的喜悦,源于桃源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桃源县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与回应群众期盼相结合,聚焦“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不高”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列为民生实事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计划总投资11.63亿元,新建或改扩建7个骨干水厂。目前,全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1%,规模化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为75.26%,72.3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得到稳定保障,“稳”的福祉直抵民心。
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布局图
“绿肥翻进地里,土肥了,化肥少了,稻谷反而多收了!”种粮大户彭晋京的经验,印证了绿肥种植的“稳效益”。2016年返乡种粮的彭晋京因土地板结、化肥越施越多产量却上不去等困境而发愁。2023年,他尝试在冬闲田种植“三花”混播绿肥,农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播种、翻压,次年开春,绿肥腐烂成肥,稻田像铺了层“营养毯”。“双季稻每季亩产超千斤,比以前增产100多斤,化肥每亩少用20多斤!”彭晋京介绍说。如今,桃源县通过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建立高产示范田并实现技术稳推、测产稳增,利用冬闲田“养地”,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粮食亩均增产66.7公斤,农户亩均增收100-160元。田埂上的绿肥花海不仅扮靓了乡村,更成了粮农的“致富花”,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稳”的动能。
高桥社区绿肥还田
农业社会化服务则为小农户撑起“稳收伞”。“以前种稻子,从育秧到收割事事都得自己操心,现在省心省事,成本降了,产量还涨了。”郑家驿镇澄溪桥村种粮大户黄志强感慨地说:“农技人员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搬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技术,我们种地更有底气了!”截至目前,全县供销服务主体实施社会化服务 4.5万亩,覆盖小农户1611户,农民满意度96.25%。通过统一提供农资配送、技术指导、机械化作业等服务,亩均成本节约66元,双季稻增产20公斤/亩,粮食损耗率从8%降至3%以下,帮助服务对象节本增收近200万元,让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稳得住、能受益”。
农民增收,以“稳”促富,从“丰收”到“共富”的价值跃迁
“稳增收”是农民生活的共同期盼。4月5日,观音寺镇万阳山茶园内绿意盎然,层层叠叠的茶树间,茶农们正抢抓农时采摘春茶。“自从我们合作社搞有机种植以来,每亩茶园年收入增加3000元。”茶农李勇一边麻利地采摘嫩芽,一边笑着说。“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们自觉提炼经验、构建长效机制,通过‘稳产业、稳联结、稳保障’组合拳,让农民增收有‘稳’靠。”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培育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10个,带动27家实施主体稳定发展产业;通过产业帮扶,带动近2万“两有”户发展粮食、茶叶等特色产业,实现利益联结,同时,引导1275家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全县流转土地79.95万亩,流转率61.88%,农户稳定获得租金与务工收入;87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收突破300亿元,将“好收成”转化为“好收入”。
政策托底更让增收有“稳”靠。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90元,增长5.9%。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和民生实事的扎实推进。以酸化耕地治理为例,通过酸化耕地治理项目,项目区群众年均增收100-160元。灾害面前,兜底“稳中有速”。5月22日凌晨,牛车河镇遭遇特大暴雨,致使全丽丽等13户烟叶受灾,受灾面积497.7亩,定损金额55.2万元,“眼看着快成熟的烟叶泡在水里,心疼得整晚没睡。”她回忆道,“农业保险就像一场‘及时雨’,既让我们敢想敢干,又让我们无后顾之忧。”灾情发生后,桃源县迅速启动“绿色通道”,理赔款一周内打款到位。“我们通过简化理赔流程、压缩办理时限,以作风转变提升服务效能,充分诠释了‘我要抓’的责任担当,让农民发展产业‘稳有底气、险有保障’。”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不仅要让土地丰收,更要让农户共享丰收。”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道出桃源县以“稳”字贯穿农业发展全程的初心。
风好正是扬帆时。桃源县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引领,将学习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各环节,在“良田千顷稻花香”的丰收图景中,抒写着“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实干篇章。
作 者:龙婵 文/图
一 审:何吉中
二 审:于志洋
三 审:熊宇轩